庐陵吉安,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老城区,留存着久远的城市记忆,也承受着时光碾过的伤痕。
随着城市化的演变推进,老城区痼疾渐生:高密度低品质的居住条件,滋生着大量的城市管理顽疾,隐患重重,更新改造呼声渐起。
如何顺应民意,使老城区由“老”而“新”?“百姓支不支持?”“文化留没留存?”“业态能不能持续?”吉安市委书记常提的“调研三问”,道出个中真谛。
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为支点,从“物本”到“人本”、从“改旧”到“重见”、从“新貌”到“新业”,吉安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坚持民生为本、共同缔造,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形之变”到“民之便”,是“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变
一贯印象中,农贸市场总是和“脏乱差”相连。
然而现在,走进市中心城区城北智慧农贸市场,却像走进现代超市。“地面干净整洁、菜品区隔规范,还引入大数据,设有蔬菜检测室,让人安心放心。”每天,市民林玉堂都是从这个市场的采购开启崭新一天。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个由马路市场改建而成的钢构棚顶市场。
“菜篮子”连着百姓的小日子。农贸市场改造是吉安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聚焦这个最基本、最接地气的民生之所,市中心城区标准化智能化改造菜市场8个,新建菜市场23个,同时取缔老旧菜市场7个。
城市更新,是把一座老城的“形之变”与群众的“民之便”紧密对接的治城之考,考验建设者的智慧和决心,更考验为政者的情怀与用心。
“要把城市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用系统思维科学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系统完善事关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城市功能。”市委书记王少玄指出其中关键。
不同于增量扩张的“宏大叙事”,吉安紧扣“人”的需求这一核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存量优化提质,让更多人在城市“落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近年来,吉安对市中心城区开展“城市体检”,涵盖生态宜居、交通便捷、多元包容、创新活力以及群众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市住建局局长陈克龙介绍,“体检”重点对城市建设领域10大方面、47项重要内容、112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估,梳理出21类问题事项。
桩桩件件,都是困扰群众生活的堵点与痛点。
畅通微循环、改造老市场、增设停车场……围绕通堵点、疏痛点,一批“关键小事”得到了解决。“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单是修几座房、铺几条路!”陈克龙表示。
怎样更新?效果如何?群众最有话语权。参与吉州北门街道有线电厂小区改造的塔水桥社区主任郑智日说:“每一步、每一个方案,都充分尊重民意,公开透明操作,始终把群众的需求考虑在前。”
改造前,小区内违章搭建棚房300多处,破损路面被居民开垦为菜地。针对群众的反映,吉州区成立了十多个专班,一天之内拆除所有违建,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对小区管网、道路、水电气、车位等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老小区“逆生长”成了新家园。
看得见的工程之外,城市更新还有大量被称为城市良心的“看不见”工程。作为峡江老县城所在地,每到汛期,洪水与内涝深烙进几代人的记忆。峡江抓住巴邱城防列入省五河治理的机遇,同时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打造集景观、文化、防洪为一体的路堤结合项目。项目副总指挥胡小平说:“项目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彻底解决了巴邱老城区3万余人常年遭受洪水袭扰和城市内涝等民生问题。”
“唯有以群众视角,匠心治城,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兼顾‘面子’和‘里子’,才能把城市更新做进群众心坎里。”陈克龙说。
从“造新城”到“拾旧忆”,是“形态更新”到“文化重拾”的内心觉醒
从195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首次出现“城市更新”概念开始,人们对于“更好的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什么是最关键?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4月24日,杨保军等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最强大脑”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业内头部机构负责人齐聚永新贺子珍故居海天春茶馆,分享永新古城创新实践的经验,从学术层面探索县城城市更新与县域经济复兴的策略和途径。
为什么是永新?
“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说,永新古城山环水绕、形胜独特,格局肌理保存完好、街巷肌理基本留存,是我国历史上小城市选址、营建的重要标本。
千年古城永新,因“三湾改编”被载入史册,这里历史红、生态美、人文浓。然而与国内其他许多古城一样,永新古城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天上‘蜘蛛网’,地上水乱跑,房子破破烂,后生全走了”,是永新古城改造前的真实写照。“过去,这条路坑坑洼洼,走路都很困难。”永新老城区居民周德芳见证了古城的变化。而她口中的路,便是家门口的幸福街。
2020年,永新县委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启动了“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消息传出,永新人既喜又忧,担心会把海天春茶馆、湘赣革命纪念馆等文化设施都破坏了,这是永新的记忆,应该留下来让后人知晓。
按照因山为屏、理水塑城、依势筑城、修文荣城、聚市兴城、地标识城的“营城六法”,古城再生计划搭建了以杨保军大师为代表的大师工作营工作平台,在尊重、保留永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针灸式”的手法对永新古城进行微更新,从而以点带面激发旧城活力。
不同于传统“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改造,城市“针灸式”更新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激发城市活力、改造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
社区办公楼转换为永新古城美食文化新地标、昔日垃圾场变身网红游客中心、废弃的蚊香厂被改造成永新非遗文化新窗口……这样的案例在永新古城随处可见。
一切都变了,但一切又都没变。黄墙硬顶的客家建筑风貌没有改变,红色遗址旧址得到了更好保护,乡音乡情还是老城的“主旋律”。夜幕之时,周德芳仍旧喜欢和老朋友簇拥在海天春茶馆前拉家常、话乡情。
CBC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柳青说:“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年轮,城市更新应以更高的视角深入认识历史文化价值,深入系统地挖掘和梳理历史文化资源,让城市既留得住记忆,也看得到未来。”
从“新业态”到“新生态”,是“人带回来”到“人留下来”的永续追求
华灯初上,万安城南片区人头攒动。“风扬酒旆月来迟,蝉唱高枝雨歇时。欲倚城墙寻故事,且沽陈酿赋新词”,游城南,吃鱼餐,游客江南岸不仅“吃兴”盎然,而且“诗兴”横生,现场赋诗。
昔日住户都嫌弃的全县最大老旧小区、棚户区,如今却是游人如织,万安“城南旧事”在新时代有了新故事。
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成效几何,群众用脚投票。“五一”期间,前来城南老城区游览的游客达3万余人次。
新业态引爆新增长的背后,是对业态的梳理与重塑。“万安人靠水吃水,一条鱼,能做出数十道菜,不仅本地人,外地人来了也都必定要吃上一顿鱼宴。”在生态鱼美食园经营着“城墙故事”的罗全自豪地说。
城南老城区作为昔日繁华古邑,一度“百家商铺共聚,千户商贾云集”。古城墙绵延千米,古建筑鳞次栉比,还有着十八滩文化、渔商文化、美食文化等历史文化烙印,然而时光流转,繁华渐被脏乱破败替代。“万安鱼头”虽声名在外,本地却找不着一处环境尚可的餐饮场所。
城市更新中,万安有自己的坚守:与群众民生深度融合,突出留住城市记忆,力求每个片区精美呈现。在提升老城区品相的同时,该县更抓住城市更新、价值提升的“牛鼻子”———植入、培育特色新型业态,让城南市井烟火重燃。
“城市更新没有业态支撑,发展繁荣将不可持续”,万安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李伟平说。
以全域旅游为目标,该县突出旅游元素和旅游内涵,将循良坊、糯米巷片区内城关粮库等保存完好、颇具特点的古建筑群,与观澜门片区“渔商文化”衔接,打造了灯会戏台、鱼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有看头、有玩头的景观节点,同赣江风景线、古城墙和水电厂区呼应融汇,并与田北农民画村、夏木塘中华民族趣村、贵澳鲜花小镇等特色景区串接成链,成为吉安高铁休闲旅游带上的一颗明珠。
改造后的街区面向社会公开招租,一夜间,万安鱼头鱼宴、窑头豆腐、赣江鹅王等特色美食全部网罗其中,“舌尖上的万安”吸引着八方来客,瑜伽馆、咖啡馆、书吧等新业态也随之兴起。
“城南旧事”有了新景,住户肖红英也和许多城南邻居一样,演绎了一曲“城南新唱”。“当初真是打定主意想搬走,太脏太乱了,出行也不便,现在改造得古色古香、整洁漂亮,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千金也买不到这样的好住处。”5月16日,沿着古城墙散步的肖红英笑意不止。
越来越多的万安人回到城南老城,亦有来自赣州、广东等地的新万安人在此创业,演绎新时代的“万民以安”。
“城市更新不能停留在物理层面,要带动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融发展。”李伟平说。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物联网与智能化的推进,吉安城市更新,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与精彩……
(来源:吉安市人民政府网)